送礼糕点 隆盛糕点:百年老字号的复兴之路,从停业到入选首批好品山东
编者注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市场的生力军。本栏目聚焦高质量发展中的中国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从商业道德、商业技能、商业机会等多个维度持续报道民营企业的创新实践和最佳案例,营造正确认识、充分尊重、积极关心民营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拓风尘,龙盛家族第四代传人,一生经历过几件大事:战争、绑架、政治运动。
经过这一切,1979年冬天,67岁的庹凤臣决定重启龙胜糕点,停业23年后,这个百年糕点品牌再一次出现在山东青州古城东门的一角。
历经三代经营,百年老字号龙盛糕点品牌重拾人气,入选首批“山东好产品”,营业额近8000万元。与此同时,龙盛也逐步完成更符合工艺特色的自动化生产线改造,开始尝试电商、直播带货等销售渠道。虽然一些老顾客并不完全认同这种“创新”,但他们认为这降低了龙盛的稀缺性,降低了龙盛的价值。对于当地人来说,节日期间用龙盛糕点作为礼品,更能体现送礼者的诚意。
每一代沱氏家族都为这个历史悠久的品牌做出了贡献。
周方生对这种传承很感兴趣,他好奇这种传承在1956年公私合营后是如何延续下去的,这种工艺技术和经营理念是如何在家族中传承下来的。由于历史原因,这种家族传承在中国大陆市场并不常见。
周方生退休后,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更加感兴趣,他开始频繁调研民营企业,并组织拍摄了三部有关民营企业发展的纪录片。
2023年10月7日,从见到龙盛董事长庹安利(庹凤臣孙子,龙盛家族第六代四个兄弟姐妹中的长子)的那一刻起,周方生就反复询问龙盛糕点改革开放后是如何恢复经营的,是如何逐步做大的,内部股权结构是怎样的。
周方生接触过的一些老字号,大多在上个世纪公私合营时期转制为国有企业。这些老字号虽然会给原主人的后代留下一两个岗位,但“他们只是摆设,不参与经营”。周方生说,一些“无人掌管”的老字号经营下去越来越困难,很多都倒闭了。
龙胜最出名的是一种传统北方糕点:蜜三刀。吃过龙胜蜜三刀的人普遍说,它比普通蜜三刀口感更滑润。为了达到这种口感,龙胜有些小窍门,比如糖浆的比例,以及蜜三刀只煎一面,用另一面来吸收糖浆。“其实民间没有那么多的秘方,只要用好食材,在手艺上不要偷懒就行。”庹安利说,庹家四兄妹都曾在爷爷的作坊里工作过,对每一种糕点的制作流程都了如指掌。比如,手工搅拌蛋清需要1500次。
庹家四兄弟的很多手艺和经营理念,都来自庹奉臣的言传身教。庹奉臣常说:“买卖如日中天”,意思是买卖双方都要放低身份做交易。他还说:“惩恶莫过于严,教善莫过于高”,意思是不要对店员太苛刻。庹安礼记得,庹奉臣的经营宗旨很简单,“先把产品的质量提高,然后在高品质的成本上加一点利润,就是产品的价格。”
但在过去艰苦的岁月里,庹凤臣和隆盛要么要面对动乱的挑战,要么要应对普遍的贫困,要么要担心“经商”本身的风险。经过漫长的岁月,1979年以后,庹凤臣这个“商人”终于迎来了可以发挥自己的技术、老字号和朴素经营理念的时代。“那时候,我爷爷说,这是做糕点最好的时代”,庹安利说。
重启之路
在青州老东门还未拆迁的时候,进城第一眼就会看到隆盛糕点的招牌。这栋两层四间房的联排别墅,是隆盛糕点在青州古城的老店,也是庹家几代人的居所。
据庹氏族谱记载,龙胜糕点创始人庹士元生于1809年,庹士元从其三、四儿子名字中各取一字,组成“龙胜”二字。上世纪30年代,龙胜传到庹凤臣手中,这个老字号已进入第四代传承。
拓风尘小小年纪便成熟,因父亲身体不好,早早接手了家族生意。接手之时,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面临着艰难的处境。当地一伙土匪绑架了一名店员,说是听说龙胜名气大,特意让他上山送货。赎金是1000元,这几乎是老字号几十年的现金储备。
拓风尘在处理这次事件中表现出了一个传统商人的能力和道德,他并没有因为赎金过高而抛弃店员,而是多方筹措资金,凭借自己的关系找到关键人物,以较低的价格赎回了店员。
庹氏后裔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都反映了这种复杂的情况。一方面,庹凤臣为人亲切,灵活变通,为人正直,在他的经营下,龙胜浩在当地小有名气;但另一方面,即便是这样一个老字号、如此能干的商人,在当时艰难的世道面前,也只能拼尽全力经营。
拓风尘接手后,龙盛浩一度经营酱菜、干鲜海产、茶叶等,做了一次小小的“战略转型”,原因是拓风尘注意到了市场的变化:乱世之中,吃得起糕饼的人越来越少了。
在战乱与贫困中,庹凤臣把龙盛带进了新中国。当时,龙盛规模不大,员工只有四五个,青州还有九家类似的老字号糕点店。
1956年,公私合营进入高潮,这九家老字号无一例外全部关闭,取而代之的是当地成立了合作社式的糕饼厂。由于规模较小,龙胜没有像一些全国知名的老字号那样,将招牌并入合作社,成为公私合营的一部分,而是干脆关闭了龙胜,独自加入了新成立的糕饼厂。
拓风尘在新开的面包坊里只干了很短的时间,拓安礼说爷爷看不惯新开的面包坊粗糙的手艺和敷衍的态度,所以很快就离开了。后来拓风尘又去了隔壁城市的一家面包厂短暂工作,之后就一直待在家里。
随着政治气氛愈发紧张,拓风尘开始抹去龙胜在家族中的痕迹,老店的招牌被砍成木板,放在家里当楼梯用,做点心的工具也被毁掉,只留下几枚印章和模具。
第六代传人庹安利八岁时第一次知道龙盛。1970年的一天,他到东莞市残疾人扶贫合作社——面条集团买面。等面的时候,集团成员问他:“你家住哪儿?”庹安利答道:“城门路南侧第一家。”“是龙盛的吗?”集团成员又问。
拓安利对此毫不知情,他回到家,将刚才的对话告诉了家人。家人顿时警惕起来,问道:“谁说的?”“你可不能跟人说你是龙胜家的人。”
一直到1978年,龙胜还只是家里人没人敢提起的一个秘密。
1978年,僵局被打破,当地一位和托凤臣关系不错的县委书记开始鼓励托凤臣重启龙胜,托凤臣和家人商量了好几次,但还是拿不定主意。
为了说服拓凤臣,办公室主任找到时任宜都县委副书记的隋华堂,让他亲自到拓凤臣家里去劝说拓凤臣。拓凤臣的儿子拓宝光记得,隋华堂见到拓凤臣后,曾对他说:“你放心,这是国家政策,你应该恢复隆盛糕点。”
周方生点评:我们本来是要采访当年那位勇气可嘉的书记,可惜他年事已高,正在住院,我们祝福老书记早日康复,然后再去采访他。
此事给第五代庹宝光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称父亲当时很感动,决定重振隆盛。庹安利回忆,庹凤臣决定重振隆盛,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出于生计压力,另一方面也不想让隆盛糕点消失。
拓风尘一心想要干出一件大事。
复工之路充满艰辛。当时,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还按计划经济分配,龙胜糕点生产所需的面粉、油、糖都需要特殊渠道采购,县政府给龙胜“开绿灯”,发放粮票、油票。糖是特批从青州当地外贸仓库采购,煤炭是凭煤炭收购证从当地煤炭建设公司采购,糕点模具都是手工制作,所用原材料是铝板,而这些都不是当时市场上能直接买到的材料。为了寻找铝板,庹家费了一番功夫。
1979年冬天,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龙胜糕饼终于在原址恢复营业。团队里有四名全职员工,包括年逾67岁的庹凤臣夫妇,以及来自另外两家青州糕饼品牌的两位师傅。四人平均年龄超过65岁,这大概是当时中国最年长的创业团队。
庹家祖屋的前面是卖糕饼的摊位,屋后是糕饼生产基地。庹家的人每天都要早起,三个孙子只要不上学,就在家里帮爷爷干活。
周方生点评:俗话说“家有半吊子匠人”,庹家三兄弟负责繁重的体力活,多年来从爷爷的言传身教中学习,学到了做糕点的技术和窍门,也学到了经商的道德、理念和方法,为日后庹家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家族传承,与其说是技术传承、股权传承,不如说是经营理念的传承,是做人、做事的灵魂和基因的传承。
煎好的蜂蜜三片饼堆在后面后,就放在门口的桌子上冷却,这是一道很关键的工序,蜂蜜三片饼冷却后才能有酥脆的外壳。冷却过程中,顾客们要在门口排队等候,为了不让顾客们不耐烦,庹风臣就站在门口和排队的顾客们聊天。
扩大生产
进入90年代,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买糕成了日常,龙胜的生意更是好起来,有时甚至红火起来。
庹安利说,老龙盛店不敢装玻璃门,柜台都是用水泥重新浇筑的,因为拥挤的人群曾把玻璃门砸坏,把柜台推到墙上。每逢过年过节等节假日,货源紧缺,黄牛就会来凑热闹。
周方生点评:即便如此,老人还是要求:要稳,不要赚快钱。担心发展快影响品质,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子孙。从1979年至今,没有借款,没有分红,利润全部用来再投资。老人不借款有一个理由:欠别人钱,比别人欠我钱更痛苦。龙盛糕点全部自己做,不加任何添加剂,什么季节出什么糕点,什么季节吃什么糕点。
这固然体现了龙盛的受欢迎程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体现了一个问题:产能不足。
如果只是扩大产能,那很容易。问题是如何在保证传统工艺所达到的效果的同时,扩大产能。这是从手工艺到食品产业转型的关键一步,需要一定的“设备自主开发”能力,也是很多老字号失败的原因。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庹宝光迈出了第一步。
庹宝光今年88岁,是庹凤臣长子,也是龙胜第五代传承人。
与管家严谨、重视身教的父亲不同,庹宝光说,自己面临的情况很不一样,“有些事能不做就不做”。龙盛恢复运营前,庹凤臣曾问过庹宝光的意见,“我记得我的回答是‘我不确定’”,庹宝光说。
20年来,动手能力强、具有机械加工天赋的庹宝光扮演着龙盛总工程师的角色,拼凑起龙盛的“半自动化生产线”。
按照龙盛的老手艺,蛋清要搅拌1500次,才能让糕点蓬松可口,一大桶蛋清大概需要三个人轮流打发。庹宝光先是用电钻的齿轮,制成省力的打发工具,后来又制成了纯电动的搅拌工具。庹宝光还在磨盘上装了电动机,剥芝麻时可以节省人力。龙盛恢复运营的几座烤炉,也都是庹宝光亲手制作的。从最初用砖头砌成的烤炉,到现在用铁板垒成的简易手工烤炉,庹宝光总能想办法用一些巧妙的设计,让烤炉实现基本的温度控制和上下层均衡受热。
这些听起来都是极其简单的技术,但在当时的市场上定制这样的半自动化生产设备是非常昂贵的。更重要的是,庹宝光将这种意识植入了老龙盛品牌:自动化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工艺,关键是如何实现自动化。
1998年,龙盛改变原有的“前店后厂”模式,投资20万元开办了第一家工厂。这座占地面积只有1000平方米左右的工厂,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较大一点的手工作坊,但已经开始使用一些自动化设备。2014年,拓嘉开始兴建第二家工厂,占地面积约35亩,主厂房及办公楼已于2019年12月投入使用。
在新建的工厂里,除了煎炸、翻动等工序需要人工参与外,龙盛的招牌产品米三角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生产。
为了满足蜜三刀工艺的要求,这条生产线几乎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改造设计。比如,撒芝麻前需要在面团上刷一层水,但设备原有的刷子只顺时针旋转,在实际操作中会造成水往一边刷,芝麻会一边多,另一边少。因此需要一组逆时针旋转的刷子,还需要另外一组旋转半径较小的刷子,以保证中间能均匀润湿;将芝麻压入面团的轴承也经过多次改造,需要达到将三分之二的芝麻嵌入面团的效果。
这些改变细小而简单,但总会对成品的口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某种程度上,这些改变既是龙盛制作中的诀窍,也倒逼着老品牌将传统工艺标准化、量化地固化,并传承下去。
庹家四兄妹
庹安东是庹家四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话不多,但谈起技术和爱好,却能滔滔不绝。在庹家三兄弟的分工中,他主要负责生产和技术,从这个角度看,他更像父亲庹宝光。
庹宝光有四个孩子,三姐不参与经营,龙盛糕点的经营主要由庹家三兄弟负责,长兄庹安礼为龙盛糕点董事长,负责企业全面管控及对外事务;二哥庹安兴负责采购、销售;三哥负责生产技术。
1998年,已经85岁高龄的庹凤臣设计了隆盛传承的股权架构,绕过儿子庹宝光,将隆盛糕点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打包,直接传给了庹家第六代四兄妹,股权不分给每个人,但四人每人拥有隆盛糕点25%的分红权,庹凤臣对这一设计进行了公证。
在公证材料中,庹凤臣提出要求:“四人对上述财产应当共同经营管理,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行动。所有产权归四人共同所有。如有分歧,四人应当协商解决,任何个人不得强行分割共同财产。但应允许个人自由行动,寻求更好的机会。所有产权收益仍应在四人之间平均分配,不得随意更改。”
周方生点评:从这份公证文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庹凤臣先生对家族财产继承问题花了不少心思。
第一,庹凤臣先生指定他的四个孙子来继承他的财产,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四兄妹共同拥有全部财产,不分割股权,避免了分割股份、分裂家族。目前,一些二代兄妹在财产、股份分割、家族企业划分等方面的做法,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三,如果四兄妹中有人不愿意继续一起经营龙盛家业,可以另谋职业,但不能分割家产,分红可以继续分享。
第四,庹先生临终前说:“我走了以后,我还会照顾你们。你们如果不想做了,就把店关了。”言外之意是,你们如果不想做了,肯定做不好,还是把店关了,不要影响庹家的名声。庹先生视名声比生命还重要。
家族企业的传承,和家族子孙找什么样的合作伙伴有很大关系。庹爷爷曾说过:找合作伙伴,要看三代人,要看你爷爷、你爸爸是什么样的人?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如何?尤其是他们在商界的口碑如何?家族企业和睦才能赚钱,百年老店不容易啊!
有传言说老人去世后就无人查封,这个传言给现在的继承人带来了很大压力。
这种传承方式,就是要把龙胜糕饼这个产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就要把它做好。
庹先生家业的传承模式,打造百年老店,是非常明智的,今天仍有借鉴价值。
老人于2006年去世,享年93岁。
在庹氏三兄弟的商业经营中,庹奉臣的管理理念始终发挥着影响力。比如,庹氏家族不喜欢借钱,他们更喜欢用自有资金扩大再生产;他们对多元化经营也缺乏热情。庹安东曾说,“一家公司在一个领域赚钱就够了。”
从1979年到现在,龙盛发展的20年,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20年。庹家也曾遇到过不少“发财致富”的机会。1998年前后,有人找到庹家,劝他们投资房地产行业。然而,庹家保守的经营策略、庹风臣的制度安排,以及家族成员道德和情感上的约束,某种程度上把庹家四兄弟和龙盛糕点绑在了一起。
财富快速扩张时代过后,部分企业陷入杠杆风险,隆盛的审慎经营有利于风险防范。庹安利感受到各方关注度加大,但他有“树大招风”的危机感。
拓家现任家主拓安离,外表看起来严肃又不失灵活,他跟拓风尘一样,对环境的感知力非常敏锐,在经营生意上,是一个很有危机感的人。
庹家四兄妹一共有八个孩子,如今只有庹安利的儿子加入公司,负责电商、直播等新业务。这是在庹安利的催促和压力下做出的选择。“技术男”庹安东没有这样的想法,他不打算给孩子这样的压力,“他们这一代人有他们自己的人生。”
周方生的利益
周方生曾参观过德国、日本的一些家族企业,这些企业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德国的一个家族企业传承了300年,经过一战、二战,家族产业的轨迹没有改变。目前,家族成员不再直接参与经营,而是成立了家族委员会,将经营委托给专业人士。
在周方生看来,这种传承当然和家族的制度设计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家族企业所处的文化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这也是他对龙盛感兴趣的原因之一,这家企业如何在坎坷与起伏中完成了这种传承,这家企业是否能代表中国家族企业的一种路径。
1968年刚进厂时,周方生还只是个学徒。他记得,车间接到一个复杂零件制造任务,但这个任务却交给了一位正在劳改的“资本家”。师傅告诉他:“这个活儿只有他能干。”周方生不解。
后来,周方生因为工作接触了一些“资本家”。他发现,很多“资本家”最初也是学徒,为了谋生计,他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俭节约,学了一门技术或手艺,掌握了经商的道德和诀窍。积攒了足够的钱后,他们离开老东家,开起了店铺,成为某种产品、某项技术、某个企业或某项传承的起点。
为期两天的龙盛调研,只是周方生近几年调研案例中的一小部分。退休后,周方生开始组建团队拍摄企业故事纪录片。他们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绝境求生》,讲述的是上市公司“中核钛白”这家老牌国企,如何通过破产重组走出困境。民营企业家李建锋是纪录片中的关键角色。
庹安利看过这个纪录片,他感兴趣的是,李建锋的父亲是如何让儿子对钛白粉行业产生如此大的兴趣,以至于李建锋在接手父亲的生意后,能够不断深耕,并在这个行业留下自己的印记。
涂安黎也很好奇,这个传承是怎么发生的。
时代在变,龙胜也面临新的挑战。过去,收入限制了人们对于糕点的消费,而现在则是糖和热量。传统糕点需要在新老顾客之间取得平衡。新顾客不喜欢太甜的糕点。沱家曾一度将月饼中的冰糖去掉,但老顾客抱怨这是偷工减料。沱家正试图缓慢而谨慎地做出改变。他们成立了一家新公司,探索低糖或代糖配方,但仍保留传统糕点的老配方。
庹宝光有一本笔记本,上面记录了直到1956年隆盛浩制作的上百种糕饼的名字,其中有“玉露霜、寸金堂、梅酥顶、岷江……”这些糕饼销往全国各地,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传统糕饼的盛会。但庹氏兄弟说,有些制作方法已经失传,有些即使有方法也很难找到原料,有些虽然可以制作,但市场空间不大。
如今,龙胜主要出产20余种糕饼,庹氏兄弟希望将来能把这几百种糕饼都做出来,并加入一些自己这一代的配方。
周方生点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业的民营企业家大多到了传承的年纪,如何传承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严峻课题,龙胜糕饼传承的经验或许能提供一些借鉴。
(记者宋迪杜涛特约观察员周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