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为何成为美食荒漠?物产贫瘠或是主因
通过阅读唐鲁孙、梁实秋等美食大师的作品以及最近读的《北京风味》、《京味美食》等书,我大概知道北京为何会成为人们所说的美食沙漠了。
资源匮乏限制了北京菜的发展
北京烤鸭之所以是北京菜的天花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所用的鸭子都是北京白鸭,经过“填馅”的养殖过程,成为了北京的特产。这也奠定了北京烤鸭脱颖而出的基础。
纵观四大传统菜系,川、鲁、粤、淮扬都是物产丰富的地方,而北京几乎没有地方特色菜。
比如老北京涮羊肉火锅要求用“西口大尾羊”,但这种羊北京不产,所以每年立夏都要从内蒙古赶到张家口的茨儿山避暑,从夏养到秋养,等到一只只羊膘肥体壮时,牧羊人就分批赶着羊进京,在西直门休息三五天,喝足玉泉山的水后,再运进城里宰杀。
在主食、水产和肉类的供应上,作为农业社会时期帝国的政治中心,北京的日常必需品实际上依赖于各省的供应。例如,发给官员的米粮是从南方各省经大运河运来的,牛羊肉多从内蒙古调运,海鲜则要从天津运来。只有北京郊区的蔬菜和河鱼才能基本自给。
距离北京不远的天津是一座港口城市,货物和人员中转较多,因此其餐饮的数量和质量比北京高出很多。
缺乏原汁原味的当地美食
无论今天的人们如何罗列北京的美食,都无法掩盖北京昔日是一个缺乏原汁原味的地方。
第一点说,没有丰富的资源,就不可能生产出那么多美味的食物。
美味的创造靠两条路,一条是达官贵人,一条是普通百姓。
今天我们来看川、鲁、粤、淮扬四大菜系,所有菜肴中都有达官贵人或富商的身影。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袁枚的《随园食单》,就知道达官贵人和富商在饮食领域中扮演的角色了。
麻婆豆腐等民间菜品,是老百姓在资源相对丰富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食材的选择也更加丰富,无论是官府厨师还是私人厨师,发挥的空间也更大。这些菜系的发源地,诞生了许多我们可以称之为“本源菜”的菜品,这些菜品就成为了如今的四大菜系。
但在北京,最著名的五道菜是烤鸭、涮羊肉和烧烤。
民间美食中,能称为菜的也就那么几种,比如炒牛肚、卤肉、炒肝、京酱肉丝等;胡塔子、炸酱面、饺子等,更像是蔬菜和米饭的搭配;豆汁、椒圈、豌豆黄、卤大棍等,只能称为小吃。
缺乏原创菜肴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北京这样一个八方人士聚集的城市,却没有一家有名的京菜馆。
老北京著名的“八楼”、“十二泉”等,前有鲁菜,后有淮扬菜,峨眉酒家是川菜馆,著名的谭家菜是粤菜。
这些餐馆开业之初,主要服务对象是外地在京工作的中下层官员和来京经商的商人,因此带有浓厚的地方风味。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略有变化,以适应北京人的口味。例如,北京的葱炒海参与山东的口味略有不同,北京的宫保鸡丁与四川的口味也略有不同。但这只能称为“北京风味”,而不能称为北京菜。
阶级和落后的经济制约了北京菜的发展
北京作为封建帝国,阶级分化明显,这也反映在美食上。
如果仔细观察北京的名菜或小吃,就会发现它们或多或少都和红墙内的故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去,北京的美食只有两种,一种是宫廷美食,一种是纯民间美食。
现在还保留的炒肝、红烧肉、油条、豆浆等,都是当年北京穷人的小吃,只有吃不起肉的人,才会吃内脏。
在宫廷中,鲁菜和淮扬菜是宫廷菜的主旋律。鲁菜的烹调技艺高超自不必说。乾隆下江南时,从南方带回了淮扬菜的重要人物张东关。从此,御厨开设了苏州灶。这为淮扬菜在京城饮食界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基础。这两个菜系以用料复杂、烹调精巧著称,常人难以掌握。
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西行狩猎,御厨中的厨师纷纷离开。清朝灭亡后,御厨中的厨师纷纷走入社会,在北京各大饭店当厨师或自己开店做生意。这时,革命时期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隔阂被打破,人们才得以品尝传说中的宫廷美食。
北京
严格的阶级制度,使得官民之间难以互动,也难以做出美味佳肴。
皇帝作为统治者,可以调动一切资源,甚至在冬天也能享用新鲜蔬菜。北京郊区的皇家菜园产量惊人。然而,这样的美味很难传播到民间。
作为美食的重要创造者,北京的普通百姓无法像皇帝那样享用丰富的土特产,冬天只能吃白菜、萝卜,即便有能力和想法做菜,也离不开米,麻豆腐、榨菜饺子就是在类似背景下的产物。
更重要的是,作为封建帝国的政治中心,北京的经济落后于当时的南方。然而,灿烂的饮食文化的形成,不仅需要政治中心带来的文化汇聚,也需要经济繁荣的滋养。正是因为缺乏繁荣的经济带来的发展动力,即便作为明清两代的首都,北京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发展也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是乏善可陈。
北京有一种小吃叫炸香肠,听起来像肉,其实是用淀粉做成的,力图达到肉的味道。
炒肝炖猪杂、用淀粉做成的炸香肠、用剩的绿豆粉丝熬成的豆汁,无不展现出当时北京下层民众生活有多么艰苦。这样的环境注定了饮食文化难以兴盛,更像是一种苦中作乐的无奈心态。
每个人都有美食精神
作为生活在皇城之下的北京人,虽然资源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创造美食。
清末民初,清朝衰落,很多曾经享受过富贵荣华的八旗子弟陷入了贫困,这些人虽然生活贫困,但是却没有丧失讲究的精神。
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深深影响了北京人对待饮食的态度:把有限的食材做到最好的品质,对所吃的食物讲究极致。
比如春天吃香菇,夏天吃凉面,不同季节吃炸酱面,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对食物的尊重与热爱。
今天我们再把眼光放回到北京,作为首都,它包容四海美食,成为美食的聚集地,也用深厚的历史底蕴,为来自四海的美食赋予了新的“北京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