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原产地·潮汕:潮汕美食的全球魅力之旅
这部由《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二季导演陈晓庆倾力打造的微纪录片,每集时长仅10分钟,20集内容介绍20种潮汕独有的地道风味。
而且,它没有以往美食纪录片的刻意煽情,而是以美食本身为重点的“硬核粗犷”的拍摄风格,让其在开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便收获了豆瓣8.6分的好评。
很多网友看完此文后,都想立刻去潮汕,开启一场疯狂的美食之旅。
更让人惊喜的是,《味之源:潮汕》目前已有20余种语言字幕,2月12日在Netflix(全球最大的付费视频网站)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步播出,让全球吃货们都能感受到潮汕美食的魅力。
而且,这也是Netflix收购的第一部原创中国美食纪录片。
△NETFLIX《风味起源》简介
事实上,在《风味起源》之前,“风味IP”便已在海外火爆起来。
早在2017年10月,“风味IP”在戛纳秋季电视节上市时,包括探索频道以及加拿大、北美等中国电视台就表达了购买“风味起源”的意向。
目前豆瓣评分9.1的《风味起源》已在马来西亚最大电视台Astro、韩国华人电视台、香港TVB中国频道等播出,引起全球华人对美食的共鸣。
潮汕,作为《风味起源》系列的首站,该作品的播出进一步扩充了陈晓青及其团队的“风味IP”阵容。
不同于《风味起源》中西方融合的风格,以及《风味实验室》的纯对话方式,《风味起源·潮汕》更着眼于当地美食本身。
可能有些朋友分不清潮汕和潮州的区别。潮汕和潮州就像粤菜和广州一样。如今,潮汕地区范围包括潮州、汕头、揭阳三个地级市。
于是,从2017年春天开始,陈小青和《风味原点》团队无数次前往潮州、汕头、揭阳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记录潮汕传统饮食习俗,详细介绍牛肉丸、鱼饭、腐乳糕、生榨菜、潮式卤水、普宁豆瓣酱等地道美食。
△陈小青在观看潮汕厨师手工切牛肉的过程
潮汕人到底有多爱牛肉?
据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火锅市场规模达4362亿元,占中国餐饮市场的13.7%,其中风靡全国的潮汕牛肉火锅堪称是火锅行业的一股清流。
那么,潮汕人到底有多爱牛肉呢?
在人口近1400万的潮汕地区,每天的牛肉消耗量超过10万公斤,其中,仅有30年历史的潮汕牛肉火锅,堪称潮汕人对牛肉的最高礼遇。
仅在汕头一地,牛肉火锅店就有上百家,菜市场里散布着无数的牛肉店,售卖新鲜牛肉和火锅牛骨汤。
而且潮汕人吃牛肉火锅的习惯,是源自客家人,潮汕地区没有养牛的传统,所以潮汕地区牛肉火锅的食材,全部来自几百公里外的西南山区,其中选用三年内的肉牛,品质最好。
对于潮汕人来说,牛肉火锅的秘诀在于:鲜度和刀工。
潮汕牛肉火锅要求鲜牛肉在四小时内分解完成,不仅避免了牛肉乳酸的积累,也迎合了潮汕人爱吃鲜食的习惯。
在潮汕的牛肉火锅店里,每一个切肉师都有十几年的从业经验,总能快速地将牛肉的各个部位分割开来。
单是牛肉的分类就足以让人眼花缭乱,从最稀有的颈肉,到五花趾、匙柄、吊龙肉、胸脂、嫩肉……每一种都能带给食客独特的味蕾享受。
同时,潮汕牛肉火锅对牛肉的不同部位要求有不同的切割方式,而肉的质感、厚度则是屠宰技巧的直观衡量标准。
△ 牛腿筋切出的五花趾
颈仁位于牛脖子凸起处,是潮汕牛肉火锅中的稀缺食材,出肉率不足百分之一,有时10头牛也出不了500克颈仁。
油腻腻的颈仁需要冷冻后再切成薄片,才能达到最佳的视觉和口感。
对于许多人来说,只有显微摄影才能准确分辨牛肉的不同部位。
潮汕人只需用牙齿和舌头就能辨别。
除了牛肉火锅,潮汕人还会用手捶打牛肉,使牛肉成为另一种口感筋道的美食。
牛肉丸在潮汕已有百年历史,牛肉糜的制作起源于中原,潮汕人是通过客家商人的叫卖才认识牛肉丸的。
不过与客家人用刀背捶打肉末不同,汕头人发明了一种用3斤重的方锤捶打牛肉的方法,经过30分钟的捶打,牛肉内部的纤维就被彻底打散了。
厉害的“捣肉师”还需要细心地挑出肉糜中的筋膜,才能让牛肉糜更加细腻。
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用肉末制作丸子的传统,但潮汕牛肉丸则彻底改变了食材的质感,并根据口感分为软牛肉丸和硬牛肉丸:
并衍生出不同形态的牛筋丸子和牛肉饼:
哪里有潮汕人
粿条
如果问牛肉丸和什么搭配最好,那一定是潮汕极为流行的主食——米粉。
中国很多地方,人们都有把米加工成条状的习惯,潮汕人把在米上蒸一层薄薄的面糊,冷却后切开备用的米制品称为“粿”。
潮汕人制作“粿”已有五百年历史。大批中原移民南迁潮汕地区,用面食制作祭祀用的水果,但南方不产小麦,只能用米代之,于是“粿”便由此而来。有些地区也根据方言的发音,称其为“板”。
如今,潮汕地区每天要消耗近百万公斤米粉。
无论是牛肉丸、猪杂汤米粉,还是用猪油、豆芽炒的米粉,都深受潮汕地区男女老少的喜爱。
而且,现今潮汕人口三千多万,有三分之一散布在世界各地,粿条也随着出国的潮汕人传到香港、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并演变成不同的吃法和风味。
可以说,哪里有潮汕人,哪里就有粿条,简单的一碗粿条,把潮汕人与家乡紧紧联系在一起。
△ 猪油炒米粉
此外,在潮汕地区,很多与米食有关的糕饼食品亦称为粿,如炸糕粿、水晶糕、芋头糕、鼠尾糕、红桃糕……种类繁多。
其中不少“粿”都是潮汕地区祭拜神灵、祖先的必备祭品。
海鲜的另类口味
潮汕地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美食的孤岛。也正是因为独特的地理和历史原因,很多传统饮食文化得以保存,很多特色美食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百年前的味道。
过去,由于潮汕地区人多地少,很多潮汕人选择出海谋生,过去没有冷藏保鲜技术,渔民为了方便储存和充饥,捕捞到鱼后,会直接用海水煮熟,再冷却,这便是“鱼饭”诞生的最初动机。
△鱼饭制作过程
鱼饭用几乎最简单的做法,最简单的材料来做,是潮汕人的坚持,也是他们的习惯。
新鲜海鱼是制作鱼饭的唯一原料,无需去鳞、去内脏,在盐水中浸泡20分钟后,放入青竹编成的竹篓中,一层海盐,一层鱼肉,鱼头以顺时针方向摆放,当地人认为这种摆放方式是对客人的尊重。
不同的鱼类,摆放方式和烹煮时间都有所不同。将鱼和竹篓放入水中烹煮,让其受热均匀。一定时间后,取出,摆放在地上,等待其自动冷却。
这时竹篓就派上用场了,竹篓上的小孔有利于空气的流通,使鱼的透气性更好,鱼皮变得紧实,鱼身也变得干燥紧实。
而且在海盐的作用下,鱼的水分析出,鱼肉保留了丰富的油脂,冷却后轻轻掀开鱼皮就能看到一层均匀的胶质,这才是鱼饭的精华所在。
随着潮汕海鲜的种类越来越多,凡是经过盐水烹制的海鲜都统称为鱼饭,还衍生出虾饭、蟹饭、鱿鱼饭、墨鱼饭等。
不同的海鲜用海盐调味会呈现出不同的风味。
如今,“鱼饭”这种源于渔民日常生活的食品,已经成为潮汕地方风味的标签。
鱼饭是汕头夜排档的必备美食,据统计,潮汕地区鱼饭年销量高达1000万公斤。
虽然潮汕菜对海鲜的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生腌”是潮汕人最喜爱的海鲜加工方法,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海鲜的鲜度。我国沿海很多地区都有生腌海鲜的吃法,但潮汕风味独具特色——清而不淡、鲜而不腥、嫩而不生。
甚至有人把潮汕腌制食品称为“毒药”,称凡是吃过的人都会念念不忘、为之疯狂,仿佛中了毒一样。
在潮汕,常见的生腌海鲜有虾蛄(又名螳螂虾或螳螂虾)、螃蟹、虾、蚬、牡蛎及贝类等。
在众多的潮汕腌制食品中,最让人垂涎欲滴的便是腌蟹。
早在南宋时期,我国已有生腌螃蟹的文字记载,《蟹略》中记载,若用酒腌制半日后再食用,称为“酒浸生蟹”;若拌上调料立即食用,则称为“手洗蟹”。
仅潮汕不同地区,用不同调料腌制的生腌蟹就有很多种。在普宁,人们喜欢用大量的海盐、白醋、辣椒、大蒜、香菜、葱花、姜等调料腌制花蟹。螃蟹必须是新鲜捕捞的,腌制时间不会超过24小时。
上桌前,浇上大量酱汁在蟹肉上,再配上一碗白粥,成为潮汕人宵夜的最佳选择。
在汕头,人们更喜欢用酱油代替海盐来腌制生蟹黄,以增加其味道。
经过数小时的腌制,蟹黄变成潺潺咸蛋黄的颜色,蟹黄变得丝滑嫩滑,蟹肉变得软糯。
再将腌好的生蟹切成十三块,完美上桌,无论是佐酒,还是白粥,都能满足潮汕人的味蕾。
此外,需要讲究刀工和蘸料的草鱼“刺身”,用手工鱼泥包裹辣椒、蘑菇、冬笋、芹菜等制成的“笔筒鱼书”等鱼类美食,都体现了潮汕人对鲜鱼的极致追求。
当然,《风味之源》中还有其他代表潮汕风味的美食,比如红烧肉、潮州柑桔、腐乳糕、普宁豆腐等等,都是潮汕风味中不可或缺的成员。
△ 红烧鹅
△姜丝鸡
△ 腐乳糕
通过美食,我们可以了解当地的地理、历史、生活文化。《风味的由来》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带领吃货们通过图片走遍潮汕的大街小巷,同时把焦点放在美食本身,让吃货们感受当地的生活氛围,探寻最地道的味道。
《风味起源:潮汕》虽然缺少了李立宏先生的配音,还有很多潮汕美食没有收录,但可以把重点放在美食本身,放在发掘某个地域的风味上,还是希望以后能欣赏到更多这样节奏轻松,硬核的电影式美食攻略!
是时候带10个胃去潮汕了
作者 | Sum
图片 | 《风味的由来:潮汕》
风味星球
飞客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