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民王永宝的乡村旅游创业梦:荒山变乐土,游客纷至沓来
山上的土地贫瘠,他只能把山下的泥土运到山顶,把荒山变成良田,种上果树。他常常半夜两点起床,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线给果树修剪;有时半夜醒来,特别盼望黎明,因为黎明一到,他就能快乐地劳动。他是一个真正的拓荒者,就像早年拓荒土地的劳动人民一样,想着将来的美好风景,埋头苦干。但不到一年,这片荒山上就只剩下王永宝一人,一同上山的其他同伴也因困难而退缩了。最让王永宝伤心的是,曾经坚定支持他的妻子也开始反对。劳累、艰辛、疾病、饥饿、寒冷。王永宝经受住了人们所能想象到的一切考验,但孤独却几乎让这个山东男人低下了头。 “最难受的是山上就剩下我一个人,找不到人说话,只能对着山喊。深秋寒冷,忙了一天,面对依然荒芜的山谷,他止不住哭声,安慰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一般农民发展乡村旅游,办个农家乐,养一窝土鸡,种个菜园子,最多连吃住都包。可你为什么要建牧场?”记者指着眼前这个占地160亩的“天马牧场”,不解地问道。这位淳朴的宜源农民,手捧着牧场外面刻着“天马牧场”三个字的石头,说道:“在*,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牧场。因为这里有一座山,叫双马山,山脚下有一块160亩的坡地,长满了绿草。” 地势太高,不太适合种树种花,倒是非常适合办牧场。要是能看到羊、马在这里自由吃草就好了,还可以供游客观赏、骑乘!”王永宝要把这座荒山变成“国际村”。
他邀请北京、上海的专家来到双马山脚下,根据沂蒙山区地理特征和农业景观文化内涵,定位开发模式,规划布局,并与美国AQI投资人何传利签订合作协议,开发双马山乡村旅游,力争6年内上市。年复一年,“山王”王永宝如魔般痴迷于自己的这片荒山,一口气建成了赛马场、儿童驾校、射击场、天马牧场、花海、高尔夫练习场、水上乐园、滑草场、乡村舞台、樱桃、苹果、桃子采摘园、特种养殖、沂蒙农场、高山卡丁车等旅游体验项目。 2017年,他有了更多的想法,还想在双马山脚下建一个农耕文明博物馆、一个空中泳池、一个马头沟滑翔机基地、一架水上飞机、一个影视拍摄基地、一个画家村、一个作家村、一个编剧村、一条空中栈道、一个北方茶园、一个汽车营地。这些都是王永宝乡村旅游梦必不可少的项目。如今,双马山建设有了些成效,几个季节来来往往的游客让王永宝欣喜不已。“搞农业、搞旅游,投入周期太长,见效太慢,要耐得住寂寞,就像我当初拓荒土地时,耐得住寂寞一样。”王永宝望着蜿蜒上山的道路,嘴角扬起。乡村创业故事2 致富之路,充满“牛”劲、“牛”气。 前不久,甘肃省*凉市静宁县古城镇西岔村村民张永红把家里的一头牛卖了1.4万多元。手捧一沓百元大钞,老张高兴地说:“不用出去打工了,在家养牛就能赚不少钱。”
“古城镇西岔村沟壑纵横,自然灾害频发,旱灾尤为严重,加之当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生活一度十分艰难。村里唯一充足的资源就是196.5公顷的耕地,一直以来主要种植玉米、土豆、苜蓿等传统作物。”根据西岔村实际情况,2012年,景宁县养护站制定精准帮扶方案,帮助村民发展养牛产业致富。如今,养牛已经成为西岔村的主导产业。和张永红家一样,村民张随兵家也养了12头奶牛。他告诉笔者,如果一年不出门,卖掉几头奶牛就能挣七八万元。张随兵和妻子把饲料碾碎,指着身边堆积如山的玉米秸秆说:“有了这些,养牛我们也不怕,等两头孕牛生下小牛,家里就有14头牛了。忙忙碌碌,但经济效益确实不错。“以前我家老人多有病,生活条件差,家里还欠债,经常有人来家里讨债,让我心里很不爽。现在通过养牛,我装修了房子,买了四轮车代步,日子好过多了。”张随兵说。像张随兵这样通过养牛盖新房、买新车的当地村民还有很多。目前,西岔村养牛户数占总户数的65%,存栏2319头。 站在标准化牛棚里,村民常志忠指着一头皮毛光滑、肥硕的小牛犊开心地说:“你们说我家的夏洛莱牛犊漂亮吗?2016年,两头老母牛就要产下新品种牛犊了。”据了解,为增加经济效益,该村大力引进夏洛莱、利木赞、南德文等新品种牛,这些牛饲养周期短,育肥速度快,经济效益可观。
2016年,该村新增高标准养牛户20户,新繁育牛犊100头。村支书刘玉才当了30年村干部,今年60多岁了,本该过上小康生活,可现在却为群众奔波,为群众争取养牛资金,大力推广养牛新技术。“我们要通过养牛,把满山的草都变成钱,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刘玉才说。刘玉才指着村里通畅的道路告诉笔者,这条路是2015年在县养护站的协助下修建的,改变了过去村里没有路的难题。 养护站与西岔村结对帮扶以来,养护站干部杨文吃住都在西岔村,认真为村里制定各项发展规划,争取资金,组织群众修路、修排水管,请来技术人员培训养牛技术。他告诉笔者,大家选择的道路是对的,帮助西岔村发展养牛产业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