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咖啡馆茶馆总数全球第一,咖啡文化与城市品格有何关联?
咖啡是如何被发现的?目前咖啡馆、茶馆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的上海,又拥有怎样的特色咖啡馆,孕育了怎样的咖啡文化?咖啡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性格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贸易创造的世界:1400 年至今的社会、文化和世界经济
[美] 波默兰 [美] 史蒂文·托皮克
黄忠贤、吴立伟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文静|2018年1月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书籍
咖啡开启我们的一天,让我们的工作休息井然有序,让我们的一日三餐美味可口。作为世界第二大商品,咖啡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难想象没有咖啡的世界。但咖啡花了 500 年的时间才成为您美味的早餐饮料,一路走来,它走过了四大洲,并被赋予了许多不同的角色。
传说一位埃塞俄比亚牧羊人,在咀嚼苦涩的浆果后,发现自己的羊群变得兴奋而混乱,于是便将浆果放入嘴中,兴奋地跳来跳去。他发现了咖啡的神秘功效,并最终使咖啡成为也门当地作物。将浆果从埃塞俄比亚带过红海的阿拉伯人很可能是捕获并贩卖黑人的奴隶贩子,这使得这种饮料从一开始就似乎与奴隶密不可分(咖啡与奴隶制的悲剧性结合持续了四百年)。15世纪中叶,阿拉伯半岛的苏菲派发现咖啡有助于他们在思考真主时保持清醒,因此咖啡首先受到伊斯兰教神秘派的青睐,但很快受到保守的伊斯兰神学家的谴责,他们担心咖啡的成瘾性会使人们偏离探索最高境界的道路;1511年,他们在麦加街头烧毁了几袋咖啡豆。 后来,土耳其大维齐尔(总理)颁布法令,凡是开咖啡馆的人,都要受棍棒的惩罚;若再犯同样的罪行,就要被缝进皮袋,扔进伊斯坦布尔海峡。
(以上摘录自《贸易构建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和世界经济》,[美]彭慕兰著,[美]史蒂芬·托皮克译,黄忠贤、吴立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文静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
自古以来,茶就是中国人民喜爱的饮品,咖啡则是西方文明的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场合多次同外国领导人或外国人士喝茶、喝咖啡,也体现了文明交流互鉴。
上海是一座包罗万象的城市,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发芽,上海的街头散布着不少特色咖啡馆……
《上海24小时街头表情》
主编:郑逸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9年8月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书籍
LINE FRIENDS 咖啡厅和商店
国内首家Line咖啡馆及门店于2015年在马当路复兴SOHO广场正式开业。自开业以来,这家“最萌咖啡馆”就“谋杀”了无数男女的影片。开业之初门口的长龙也为复兴广场带来了不少人气。还没进店,门外的布偶、窗户上的贴纸就让人忍不住想拿出手机自拍。除了店内各种装饰,咖啡店的装潢也相当养眼,从咖啡杯、餐巾纸印花到甜点,都充满卡通元素。除了本地顾客,这里也成为不少年轻游客的打卡点之一。
维也纳咖啡馆
在沸腾的咖啡上挤上一小点白色鲜奶油,随意画上一线巧克力糖浆,最后加上一些色彩缤纷的米饭,一杯维也纳咖啡就做好了。奥地利人仿佛用尽了对甜味的所有想象,来调和这一口咖啡的芬芳。难怪欧洲人如此喜爱——是维也纳人把品咖啡变成了文学、艺术、一种生活方式。至于绍兴路,如果说出版社的墨香是底色,那么点缀其中的花店、咖啡店、手工店则是奶油、巧克力、糖米,点缀其中,让它变得生动芬芳。
维也纳咖啡馆或许是咖啡上的一粒彩色米粒。门面长度仅有两米,“维也纳咖啡馆”黑金色的招牌,与欧洲大街小巷的小店如出一辙。走进去,条纹壁纸、铜版画、配料充足的自制蛋糕,或许能给身在异国他乡的欧洲朋友带来一丝怀旧之情。这家只能容纳几张桌子、在这条路上仅存在了10年的咖啡馆,算是上海最接近奥地利的地方。
上世纪30年代,众多犹太人聚集的霍山路被称为“小维也纳”。如果时空真的可以穿越,这家开了10年之久的不起眼的白色小店,或许就是曾经重现“小维也纳”的那扇“任何地方的门”。
% 阿拉伯语
武康路上,网红店进进出出,新开的这家人气店叫“%Arabica”,位于武康苑,大片绿植墙挂着简单的“%”符号,人们拿着同一个纸杯在这里“打卡”,拍照、发朋友圈几乎是所有顾客的必做动作。
店名中的“%”代表着挂在咖啡树枝头的两颗圆圆的果实,“Arabica”就是阿拉比卡咖啡。这里使用和售卖的咖啡豆全部都是阿拉比卡咖啡豆。作为一家起源于香港、从京都红遍全球的品牌咖啡店,武康路上的新店是全球第15家。店内设计以极简为主,与品牌所倡导的“简单生活”相符。无论是定制款咖啡机、纸杯,还是一般被忽视的奶球、糖包、纸巾,都是自然木色和白色,都带有“%”的符号。
顺便说一句,这家咖啡馆只卖咖啡。
老电影咖啡馆
1908年,中国第一家正规电影院在虹口成立,以放映老电影为特色的“老电影咖啡馆”正是基于这一历史而诞生,在老音乐声中重温往昔岁月。
幸運咖啡
在松沪路一带开店,如果没有一些特色,是很难立足的。这些特色体现了对当代人多元生活方式的尊重。在松沪路创意园区,有一家有“态度”的餐厅,叫福运咖啡。这是一家全素食餐厅,连咖啡里都不含奶,而是豆奶、燕麦奶。更有意思的是,店员还能在咖啡上为你洒上幸福、喜悦、快乐、小酒、幸福等正能量的字眼。
创业咖啡馆
在毗邻张江高科技园区地铁站的联想广场,有两家同样传奇的咖啡馆。其中一家是IC咖啡,是国内最早、最具影响力的创业咖啡馆之一。2012年,100位IC、IT产业链上的专业人士每人出资2万元“众筹”了这家咖啡馆,精准推动电子信息领域的行业交流和大众创新。在这里,太多怀揣梦想的创业者与路过的人疯狂“聊天”,如果幸运的话,还能遇到创业路上的导师、合伙人或投资人。IC咖啡自成立以来,举办了不下千场科技讲座、沙龙,辐射专业人群超过50万,近百支创业团队从中走出,也拓展成品牌,开遍全国。另一家是Vπ咖啡,这里当然不只是咖啡,这里有玻璃小会议室、阶梯教室,还有靠墙摆放的一排木质高脚椅。 电脑屏幕或者投影仪上映射出的梦想的光芒是最迷人的。
(以上摘自《上海24小时公路表情》,郑逸文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略有编辑,以原文为准)
昔日的上海是通商口岸和租界,咖啡馆随处可见,鲁迅曾感叹“在上海,五步就有一家咖啡馆,十步就有一家照相馆”。
鲁迅在《革命咖啡馆》一文中写道:“想像一幢高耸的西式建筑,面对着宽阔的街道,门口挂着一块闪闪发光的玻璃招牌,楼上坐着当今文艺界的知名人士,或谈笑风生,或沉思默想,面前端着一大杯热气腾腾的无产阶级咖啡……”避开了派出所的“窥探”,静谧的公飞咖啡馆见证了左联的酝酿和中国新文学的涌动。
鲁迅在上海的生活和就餐
施晓燕
上海书店出版社 | 2019年5月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书籍
鲁迅到上海后,经常在咖啡馆见面聊天。他的日记里记载了这样一段话:“石衡来的时候,我们到集市上喝咖啡,然后到内山书店杂志部看杂志。”“下午,我和柔石、薛峰一起出去喝加菲猫。”“下午,我和柔石到公共咖啡馆喝咖啡。”“下午,我和前田虎郎、内山君一起到Ostellari喝咖啡。”1930年2月16日,鲁迅“下午和柔石、薛峰一起出去喝加菲猫”。这短短的几个字,包含的信息量很大。这次喝咖啡,其实是参加“上海新文学运动讨论会”,会议在四川北路998号举行。会议在1号公共咖啡馆举行,所以叫“喝加菲猫”。 参加会议的有鲁迅、沈端先、郑伯奇、冯乃超、彭亢、沈其钰、华晗、蒋光慈、钱杏村、洪凌飞、柔石、冯雪峰,他们是1928年初至1929年“革命文学论战”的双方。经过两年激烈的文战,在中共党员(主要是冯雪峰)的细致工作下,双方和解。这次会议回顾了过去的文学运动,确定了未来文学运动的方向,并决定成立“左翼作家联盟”筹备委员会。
(以上摘自《鲁迅在上海的生活与饮食》,石小燕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上海背靠长江、面向太平洋,长期走在中国开放前列。上海发展这么好,跟开放的性格、开放的优势、开放的行动密不可分……开放、创新、包容成为上海最鲜明的性格特征,正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
小咖啡馆也是上海开放创新包容城市性格的一个鲜活体现。咖啡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单从咖啡产品的丰富程度就能体现出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全球流行的咖啡玩法齐聚上海,结合本土的茶饮、奶元素,不断碰撞交融、推陈出新。得益于进博会的赋能,上海进口咖啡豆来源日益多元化,为独立咖啡馆“一店一格、百店百味”打下了坚实基础。
永康路东段不足200米长,聚集了20多家饮品店,是上海“网红咖啡”最密集的区域之一。相邻的南昌路则聚集了30多家咖啡店,平均每50米就有一家。这里连锁咖啡店并不多见,每家咖啡店都有着独特的调性。
上海城市人物读本
上海市地方志馆、上海市地方志图书馆总编辑
熊月枝作品
学林出版社 | 2020年10月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