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永清南关桂香园糕点的百年传承故事
永庆非遗美食
南关桂香园糕点
食物
百年故事
非物质文化遗产
飞翼美诗
美味佳肴
永清“南关桂香园”糕点
生产技术始于 1903 年
发源于永清县龙虎庄乡北孟村
现存在于该县南部。
杏氏传统糕点制作工具
“南关桂香园”面点制作技艺第一代传承人幸学伟,光绪七年(1881年)出生于龙虎庄乡北孟村。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幸学伟已结婚生子。为了生计,夫妻俩商量开了一家“幸记面店”,以卖馒头、煎饼为主。经过多年的打拼,逐渐增添了椒盐锅饼、麻酱煎饼、油煎火烧饼、豆沙火烧饼等精美小吃,在方圆十余里地名声日隆。
儿子刑中玉自幼随父母在面店生活,十几岁就能独立干活,面柜台上的各项工作都做得一手好活。1931年,刑中玉离开母亲到天津谋生,在天津东亚毛纺厂附近的李家果品店当佣人,很受果品店老老板的宠爱,教给他许多津式面点绝活。老老板看刑中玉30岁还未成家立业,为人老实,又有一技之长,便决定将女儿李菁华嫁给他。
1937年7月,日军侵华,为躲避战乱,幸中玉携妻子回到家乡,夫妻二人以种地织布为生,农闲时又恢复经营“兴记面店”,以卖馒头、煎饼等主食为主,兼营一些天津风味的糕点。抗战胜利后,人民生活安定,越来越多的家庭吃得起小吃。幸中玉将“兴记面店”改名为“兴记糕点店”,主营利润更高的糕点。
桂香园传统糕饼
桂香园传统月饼
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老乡介绍,刑中玉到北京南苑机场食堂工作,为军队领导、飞行员等做面食和点心。当时,南苑机场食堂的厨师大多是宫廷御膳房、寿宴房名厨的后代,或师承手传,或家传手艺,个个身怀绝技。经过多年的学习,刑中玉也学会了不少京式糕点制作技艺,并融会贯通,使刑家糕点的制作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1960年,60岁的刑中玉回到家乡,儿子刑树勋也快成年了,刑中玉便把自己在北京多年积累的面点制作技术全部传给了儿子。因为家里传承了糕点制作技术,刑树勋1970年得以进入龙虎庄乡供销社工作,专门从事糕点副食的生产、采购、销售和管理工作。他的妻子刘润霞也在1972年进入供销社副食部,从事糕点制品的生产和销售工作,直至退休。
桂香园糕点第四代传承人 杏蕾
杏记糕点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杏雷出生于1976年,自幼受父母传授,能制作几十种糕点。在母亲的帮助下,2002年他来到永清县南关,租下门面开办了“南关桂香园”糕点店。经过近20年的艰苦创业,杏雷将杏记糕点制作技艺发扬光大,并推向了新的高峰。第五代传承人是其儿子刘帅。
桂香园糕点
永清“南关桂香园”糕点制作技艺传承百余年,五代传承人勤勤恳恳、精心耕耘,秉承“价廉物美,不敢以次充好,薄利多销,绝不偷工减料、偷工减料”的店训,所制作的各类糕点均选用优质材料,工艺精湛,在严格遵循传统的基础上,生产环境更加卫生,制作方式更加环保,制作出来的产品更加营养健康。
“南关桂香园”糕点的主要原料有白面粉、麻油、蜂蜜、白糖、鸡蛋、牛奶、各种干果、各种蜜饯、秘制油酥等。按制作方法不同又分为上果、中果、下果。上果为油炸,中果为烤制,下果为蒸制。按制品种类可分为:酥皮,多为烤制白酥,按馅料不同,主要有山楂酥、枣泥酥、五仁酥、水果酥、豆沙酥。莲花酥为酥皮中的油炸上果,又分为山楂馅、枣泥馅、五仁馅、水果馅、豆沙馅等传统馅料;蜜酥,主要有蜜麻花、蜜三刀、雪枣,还有北京糕点的代表——沙琪玛; 桃酥,主要有核桃酥、杏仁酥、花生酥、瓜子酥、八卦酥等;糕饼,主要有传统的“草子酥”。
“南关桂香园”糕点取材天然,纯手工制作,工艺精细是其显著的技术特点。许多传统糕点的制作都要靠手工完成,现代机器无法代替严谨的手工劳动,只有不怕辛苦的纯手工制作,才能保证传统糕点的口味和特色不变。桂香园糕点以京津糕点制作技艺为蓝本,满足了永清当地居民百余年来的口味追求。近年来,传承人幸雷多次到江南、上海、广州等地调研,聘请技师,创新工艺,研发出一批低糖低油、口感更清雅、营养更丰富、品质更健康的新型糕点,满足了现代人的口味和健康要求。他创新思路,开拓市场,让永清“南关桂香园”糕点更具年轻活力。
桂香园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