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沿海城市的夜文化与夜经济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生活方式传播的过程中,娱乐圈的女演员、舞者以及新知性女性从不同层面起到了推动作用,引领了时尚潮流。稍有资本的女性不再满足于白开水的平淡,她们认为,哪怕是一杯咖啡,无论多么清淡,也充满着浪漫。
长盛裕漆器店以“四美茶话会”为招牌,凸显民国的现代气息。当时,稍有资本的女性也是推动夜文化、夜经济的重要力量。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外滩附近有一条短短的街道叫朱宝三路,街道上三分之二的店铺都是西餐厅、咖啡厅、酒吧和舞厅,充满了时尚悠闲的气息。霞飞路在繁华的城市中也算得上是静谧的。夜晚,街边的咖啡厅和酒吧里可以听到悠扬的爵士乐声,而音乐的美妙当然离不开咖啡和啤酒花的余香。
除了外国人、富商、小资、女学生,一些文艺工作者也经常在这里“谈天说地”或静静地构思。作家张若谷就是这里的常客。他曾总结咖啡馆的三大乐趣:第一,咖啡本身带来的刺激,其效果“不亚于鸦片和酒”;第二,咖啡馆提供了与朋友聊天的场所,“这是人生最大的乐趣”;第三,这里有魅力十足的女服务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新月唱片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推出多张优秀的粤语音乐唱片,其中《夜宴》旋律悠扬,充满怀旧与欢乐。
与此同时,西式鸡尾酒会已在天津、上海等地十分常见,葡萄酒、洋酒成为鸡尾酒会上的宠儿,这股风潮逐渐在民间和社交圈蔓延开来。虽然当时我们的葡萄酒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如同老电影里的场景一样,红酒成为社交场合的重要角色,或许也是身份和生活品质的外在表现,消费面也在悄然扩大。
1917年至1918年前后,上海著名画家丁云仙曾为张裕葡萄酒绘制了一幅精美的日历宣传画。画中餐桌旁有一位时尚苗条的女子,梳着发髻,穿着改良的衣裤,脚上穿绣花鞋。值得注意的是,桌上摆着两瓶葡萄酒,一瓶是“左檀经”,一瓶是“郑天红”。女子轻捧高脚杯,脸上带着羞涩的神情。画面周围的装饰花边上还有几款葡萄酒的插图,如“樱田红”、“琼瑶浆”、“品丽珠”、“弗兰德斯”等。
1921年冬,田汉在日本东京创作并出版了独幕剧《咖啡馆之夜》。这是最早表现“咖啡馆心情”的新文学作品之一(1932年秋修订)。该剧以上海的一家咖啡馆为背景,描写了19岁的农家姑娘白秋英被盐商之子抛弃的故事,表现出“新浪漫主义”的历练与感伤。剧中有一个细节:
“酒客A:白小姐,再给我倒杯酒,你陪我喝。”
“白秋英:不能喝了,威士忌很辣,只能喝一点酒。”
“饮酒者C:我也喜欢葡萄酒。”
时至今日,这个关于咖啡、酒与夜的故事依然值得回味,它的浪漫依然在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