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茶饭中心:商业空间的全新探索与设计赋能
随着网络购物越来越便捷,当下的商业空间已不再是单纯的消费场所,其功能早已从“消费”转向“体验”甚至“文化”。在来茶食中心位于厦门中华城,委托方是一群喜欢潮流文化的年轻人,他们拥护时代潮流,希望通过介入设计赋能餐饮品牌,创造新的商业价值。不同于以往的门店,作为品牌的一次新的探索与尝试,3.0版在体量和定位上均进行了升级。
01.商业赋能
通过设计创造新的品牌价值
在设计茶餐中心之前,我们首先考虑的并不是美观和功能,而是分析客源、运营、成本,从商业逻辑逆推到空间设计。这样既保证了经营者的品牌效益和空间呈现,又体现了顾客的消费态度,满足了顾客的心理诉求,设计框架也就变得清晰有序。
▼一层轴测图
我们希望营造出一个与周边环境不同的就餐空间。餐厅分为两层,一层面积约100平米,我们将处于黄金位置的一楼规划为厨房、就餐区及周边产品售卖区。同时打造一扇窗户与街道互动,模糊了内外的界限。人们坐在窗边,透过中间的窗户向外望去,看着人来人往,被这里的氛围深深感动,时间仿佛也慢了下来;窗外,路人可以驻足停留、小憩,或点上一杯柠檬茶,在门口摆上几张桌椅,悠闲地度过午后时光。在满足餐厅自身需求的同时,也营造出一种饱满的境界。
收银区与二楼楼梯处在同一个体块,楼梯设计采用“小路通幽处”的概念,在保证可达性的基础上,通过灯光设计尽可能缩小比例,引发偷看的欲望,为二楼空间提供了自然的引导,为随后的“顿悟”埋下伏笔。
02. 新与旧对话
让现代在传统中野蛮生长
该店位于中华城内街,如何处理特殊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成为设计的一大关键。街区保留了老南洋建筑的特色,连接店铺的结构立面包裹着带有时代印记的红砖元素。于是我们因地制宜,将大块的砖红色调运用到立面与室内装饰中,让店铺与周边环境自然过渡,和谐地融入街区之中。门头采用不锈钢支撑结构并覆盖网面,原有的建筑结构隐约可见。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控制成本,另一方面也让门头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与周边建筑相融合,真正做到“和而不同”。
▼二楼轴测图
二楼原本是一个毛坯空间,裸露的红砖与混凝土显得突兀而粗糙。考虑到成本因素,我们试图从邋遢的材质与粗犷厚重的野性感中寻找到形式上的解决。于是我们重新梳理了空间结构。在不改变原有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在西侧餐区大胆地置入了三根斜置的结构梁,让这里的野性更加疯狂彻底。在镜面反射的加持下,结构梁在空灵的氛围中无限重叠延伸,模糊了空间的边界,呈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秩序感。
多种材质的碰撞与冲突也是项目的一大看点,裸露的红砖、粗糙的水泥、细腻的镜面、不锈钢相互竞相碰撞,在冲突中寻求新的平衡,在斑驳与瑕疵中产生美感,营造出独特而和谐的空间氛围。
03.文化冲突
保留生活的另一种想象
港式茶餐厅从街边小店,发展到人均收费过千元的酒店式用餐环境,形态各异,但茶餐厅的精神内核不变,高效/轻松/悠闲/自由/不变,刻在每个爱茶人的骨子里。这让人想起“涂鸦”,同样是街头艺术,诞生于非固定的媒介,不同艺术家的涂鸦形态各异,但精神不变。
鲜艳的色彩引发强烈的视觉张力,创造了一个表达自我与态度的出口。将传统茶餐厅的饮食文化与涂鸦艺术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体验,既是文化的体现,也是消费升级的体现。这个想法得到了甲方的认可,我们提供了意向创意,经过艺术家的再创作,最终呈现出属于在来的标志性图案。
此外,闽南的土壤保留了朴素的表达,我们以空间为媒介,植入复合概念,即以餐饮为主线,同时承载产品售卖、艺术展览等功能,试图给予顾客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感上完全不同的体验,传递更加多元的品牌文化。
从1.0的复古追求,到2.0的品牌形成,再到3.0的品牌升级,我们见证了一家老文化茶餐厅在新时代的重生。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也深受感动。无论是看着自己的作品逐渐完善,还是看着团队日渐成熟,都是值得欣慰的。
▼一楼平面图:
▼ 二层平面图:
项目空间信息:
编辑版权©️SOHO设计区(sohodd.com),禁止以“SOHO设计区”编辑版本进行任何形式转载,如转载请注明转自“SOHO设计区网站”。